精准扶贫是时下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任务。在前往德化驻村蹲点的一年期间,我深刻地以为,众筹模式对贫困农户增收减贫、实现精准扶贫而言,是一项有益的制度创新。众筹扶贫模式对农民也是种非常好的教育,用众筹扶贫模式,钱不是白给的,而是要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来还的,农民因此有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意识和理念,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也是众筹模式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贡献。
现实的难题:乡村治理现状给精准扶贫实施带来的困难
在过去二十年,我国在贫困对象的筛选识别方面,已基本形成参与式的工作机制。这套机制在目前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地在开展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时,也都明确要求进行张榜公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来识别贫困农户的方法受到挑战。因为会议难以召开,即便是想通过民主程序来识别贫困户和分配扶贫资源,也很难落实,这对扶贫资源的精准分配带来严峻的考验。此外,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弱人群,导致村民自治的制衡格局不再平衡,村民监督成为虚设。
与此同时,村干部队伍老化和农村社会工作复杂化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极大阻滞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从目前的政策实践来看,乡村两委是很多精准扶贫到户项目实施的关键。现实中,贫困村的村干部工资收入十分有限,甚至不及外出务工收入,并且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村两委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跑的路多,挨的骂多,做的事多,拿的钱少”,大部分贫困村的村干部年龄都较大。面对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到户扶贫工作,乡村治理能力的总体不足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破题:以“互联网+农业众筹”模式精准助农
乡村治理现状给精准扶贫实施带来的困难,在短期之内难以根本性扭转。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因此,笔者以为,引入众筹农业模式,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显著效应。
农业众筹起源于美国,2014年在中国兴起,“农业众筹”采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革新原有的农业生产流程,通常为生产者发起项目,通过互联网筹集资金,然后生产者根据需求组织生产,待农产品生产完成,直接配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把中间的各个环节全部减掉,可以理解成农产品的预售。
农业众筹模式可破解农业经营融资难题。目前,由于贫困户普遍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而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极大地限制了其获得融资的能力。而众筹农业,由于事先进行了产品或者股权的预售和筹集,已经募集了项目所需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农业项目的融资难题。
农业众筹模式可破解农业生产“种愁”难题。俗话说“菜金菜土”,农业生产除了自然灾害的风险之外,在市场销售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风险。因此,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而言,种什么作物比较有效益,始终是个需要发愁的难题。而农业众筹一方面改变了农户原有的生产流程和销售模式,客户提前下单,从资金层面提前预收款,在帮助农户迅速解决了资金流通问题的同时,也让农户与客户预先明确了种植的作物品种。
农业众筹模式可解决三农发展“众愁”难题。农业众筹,带动工业资本上山下乡,鼓励城市人群下乡体验农业、推动知识青年返乡务农,引导现代科技反哺农业,并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整合、包装、推广,进而带动三农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众筹不同于生鲜电商的本质在于,它改变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再是“无情”的买和卖的关系,因为“无情”,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才频频出现;消费型的农业众筹让这种买和卖的关系变得有感情,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对接互动,而正是这种对接互动,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资源要素的相互流通,给三农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城市资源。
未来的主题:借道众筹模式实现对农业与农村的反哺
将“众筹”模式应用于三农和扶贫领域,能有效地改善资金供需双方不能有效匹配的困境,带来两个方面的重要改变:一是改变收益方式,丰富收益回报形式,根据约定,投资人不仅可以享受到货币收益,还能享受到实物回报;二是改变城乡资金不平衡的问题,将城市的资金反馈回乡村,作用于农村,借道众筹模式实现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尽管如此,处在起步阶段的应用于三农领域的“众筹”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2014年中国众筹模式上半年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指出,“农业+众筹”的模式仅能针对小部分高端用户,具体合作模式仍需探讨。
“众筹”应用于三农或扶贫领域要获得稳健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众筹”发布平台的建设,并加强管理,既引导项目发起人认清风险,又要帮助投资人规避风险。其次,设计众筹产品时要因地制宜,对投资者投其所好,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产品包装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绿色、天然、无公害,从而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应有利润。
另外,地方政府应鼓励“众筹”平台和项目开发人,将经营触角伸向农业链条的其他环节,鼓励有想法有技术的“新农人”直接与当地农民合作,使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降低额外的投资成本。